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这为数据要素推动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政策导向。金融强国建设的历史演进历经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化期及金融国际化与全球金融治理参与期,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结构。数据要素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表现在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和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提升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统筹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动态平衡。其内在逻辑表现为精准风险防控以增强金融安全稳定性,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以扩展金融创新空间,促进跨境数据流动以支持金融业务全球化,以及优化资产配置效率以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然而,数据要素在推动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也面临数据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所发挥的效应不均衡、金融数据交叉学科的人才体系不完备、金融数据治理标准与监管法规不完善,以及数据要素与金融高水平开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需构建均衡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数字平台,健全金融数据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金融数据治理的标准与监管法规,完善数据要素与金融高水平开放协同机制,以有效把握数据要素带来的机遇,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和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创设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从文艺批评和创作实践上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文艺体系的建构,并在彼时建立全国文艺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破旧立新”的强烈诉求和文艺界人士对“新的人民的文艺”的理解差异,促使《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刊发的文本呈现出某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文艺界的思想状态,及此后文艺运动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原因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湖南湘阴人徐世佐于乾隆年间被发遣至新疆效力。他辗转新疆多个义学书院掌教、主持考试,为新疆文教事业的发展,以及新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做出了一定贡献。徐世佐在遣戍期间创作了大量与西域有关的诗作,记录了自己在西域的经历、见闻等,将其收录于《出塞集》。通过爬梳勾稽这些诗作,考述徐世佐遣戍新疆的缘由、经历及贡献,可弥补与纠正现有文献中有关记述的缺失和谬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清代中原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历程。
文章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考察,探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及其政治逻辑。研究指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并非西方理论中的“分权”或“对抗性自治”,而是以超越历史局限、促进平等团结为出发点,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作型自治”。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策文本与领导人论述,文章揭示该制度的双重正当性:在价值层面,其以消除民族隔阂、构建“民族大家庭”为目标;在实践层面,其通过中央主导的区域性自治安排,突破西方传统族裔分界逻辑,强调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现代化理想。研究发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路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其建立过程遵循中央统筹下的协商型治理模式,自治区域划界不以民族人口占比为标准,而是注重资源整合与发展效能。研究结论认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本质上是“实质理性”导向的政治设计,既超越了历代王朝边疆治理体制,也区别于苏联式多民族联邦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代治理提供了以“发展共享”为核心的制度范式,这对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伴随智能技术的迭代突破,通用人工智能(AGI)实体的出现与发展将深刻解构传统社会关系。前瞻性厘清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之正当性论题,是法学回应智能时代人机社会关系之问的题中之义。通过预设无人驾驶汽车侵权场景,可清晰透视AGI实体私法规制困境,进而揭示出技术革新背景下私法规制的失灵与乏力。现阶段,学界对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的探讨多囿于理性、欲望、工具三重维度的客体论范式,未能充分回应其在概念范畴、本体状态、价值目标及认知模式层面呈现的异质性特征。作为调适社会关系的规范载体,唯有将新型人机关系纳入私法规制范畴,方能有效实现技术要素效能释放与社会秩序稳定等核心功能。因此,基于理论更新与实践适用之考量,以功能主义法学理论为路径、以法律拟制为方法、以法律功能实现为动因,可达成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的工具性建构。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中产生了海量数据流和信息,给数据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维护网络安全,实现数字经济转型以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乌兹别克斯坦修改了《个人数据法》,要求本国所有个人数据库的所有者和运营商仅在本国数据库存储和处理公民个人信息,并建立了相应的执法体系。这一数据本地化制度可能会弱化“数字丝绸之路”参与国的数据安全防护效果,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引发数据合规风险。塑造数字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构建数据安全治理合作机制,加强数字技术合作,有助于优化中乌数字合作路径,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深入发展。
文中所言“中国通用语言文字”,指汉语汉字,既包括通用书面语-文言文和规范正体字,也包括以首都之音为基础音形成的通用口语和通行字。文章基于大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首先论述了于阗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然后从行政、军事、经济、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角度论述了汉语文在于阗的通用语言文字地位,同时还论证了汉语文与汉文书在遣词造句和行款格式上对于阗语文及于阗文书的重要影响。汉语文在新疆作为通用语言文字,源远流长,这是历史的必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以2021年美军撤离为分界线,阿富汗问题国际援助格局从美国单边主导转向周边国家积极参与的多元治理。本文梳理了阿富汗问题产生以来的国际援助格局演变,重点分析了当前由周边国家积极参与的援阿格局。与美国单边主导的援助格局相比,当前援助机制的外部特征更加显著、机制间竞争性更为突出、组织形态以非正式性为主。新格局有助于缓解美西方国家对阿富汗的制裁,敦促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并融入国际社会。随着阿富汗局势的稳定,未来援阿格局或将呈现机制复杂性降低、外部性下降、关键邻国角色凸显的新趋势。
评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政策,对于实现当地经济转型、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与财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引致的经济效益、内在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虽助推地区经济产出的增加,但不利于经济动力的培育,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研究表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产出的增长并非源于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而是地区政府为获取短期经济效益、选择扶持传统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异质性分析表明,资源枯竭型城市距离中心城市越近,越倾向于选择“路径依赖”,而非通过改善营商环境为经济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明廷为经略西域、稳固西北边疆置哈密卫,并封蒙古贵族为忠顺王,使其履行藩屏甘肃、领袖西域、引导朝贡以及传递夷情的职责。明代天顺年间,哈密忠顺王绝嗣,导致哈密卫长期处于无主状态,并无法正常地发挥其羁縻卫所的作用。明代哈密危机的爆发,除了有土鲁番的崛起并逐渐东进的因素以外,哈密忠顺王的绝嗣以及明廷对此问题的处置失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