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玉鑫;冉启英;申建良;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驱动下的科研创新投入是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显著空间集聚效应。(2)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分别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而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交互项反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3)研发投入受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调节作用,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跨越不同门槛,研发投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愈发明显。
2021年01期 v.49;No.21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 曹金飞;干杏娣;顾研;
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需要重点关注金融冲击对就业的影响,文章在金融摩擦视角下,从微观层面分析了金融冲击对公司就业产生影响的机制,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发生的金融冲击有频率更高,来源及影响更加复杂的趋势;(2)金融冲击会对公司就业产生显著影响,而高负债率会加强这种效果;(3)金融冲击导致就业的下降会带来企业产出水平的降低,这是通过两个渠道导致的:一是劳动投入的下降,二是融资成本的上升;(4)金融摩擦的加剧会带来企业失业的增长;(5)金融冲击对就业影响制造业比非制造业的大,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大。文章最后给出应对策略,金融冲击发生前要加强防范和预警金融冲击的制度建设,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财务柔性储备建设,发生后应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协作的应对方法。
2021年01期 v.49;No.213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 李永军;张艺璐;
《民法总则》颁布后,法学界就新创设的法人分类中的特别法人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为例,从法律规定和立法说明来看,一方面彰显我国的社会发展得以促进法律本土化的变革,另一方面通过法人资格的赋予能解决过去集体所有土地及生产资料归属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法人制度的设计需要关注某一组织体在社会维度上实际发挥的功能和表现,不能凭空想象。文章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考察,得出其所呈现的"主体图像",在于统合资源并有效利用以达到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目的实现,此亦是将之确认为特别法人的立法价值。但仅如此确认,还不足以认为制度已趋于完善,应着眼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过去、面临转型的现在,同时也要关注其未来的发展,以回应社会对该制度的真实需求。在未来应依循其欲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目标,着重集体财产的保障的同时,完成增值集体资产的功能。以经济功能为重,如此才能符合制度被创设的初衷。
2021年01期 v.49;No.213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杨莉萍;
FRAND承诺是一种促进竞争的事前价格控制机制,违反FRAND承诺可能对竞争、创新和消费者福利造成消极影响。美国加州北部地区法院在FTC诉高通案中,认为高通公司"无许可—无芯片"商业模式违反FRAND承诺,造成了竞争损害,违反了反垄断法上的交易义务。对于此案,一方面我国应当反思美国法院在判决中仅仅认定高通在基带芯片市场支配地位的做法,坚持我国法院和执法机关认定标准必要专利赋予其所有人市场支配地位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该判决中"FRAND承诺创设了一种反垄断法上交易义务"的观点,最终通过竞争损害和抗辩理由的分析,来确定违反FRAND承诺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
2021年01期 v.49;No.213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曹利华;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民族交往研究,多从政治、人口、民族通婚等方面进行,从语言接触角度来考证的几乎尚属空白。我们选取这一独特视角,分析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商业类、生活类、军事类、宗教类借词"萨薄""迭""胡禄""胡天"4词,考证它们在汉语中的使用、流变及其所折射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往特点。同时,也为当今新疆地区各民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和文化心理支撑。
2021年01期 v.49;No.213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 佟文娟;
乾隆中叶,遣犯始发新疆,发遣人犯数量众多且身份复杂。至乾隆末年,发遣新疆条例经多次增删,基本定型。本文重点依据满文档案,对乾隆朝新疆旗人遣犯的"年满安置"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进而探讨旗民身份差异以及旗人内部身份差异在"年满安置"问题上的影响。
2021年01期 v.49;No.213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白京兰;彭立波;
《清代新疆档案选辑》收录千余份"保状",这些保状种类多样,运用领域广泛,涉及清末吐鲁番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是清末新疆地方秩序运行机制的重要反映,也是清代保状法律文书研究重要的一手资料。遗憾的是,目前学界鲜有涉及对该类法律文书的研究。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该套档案中的千余份保状,对清末吐鲁番地区保状的格式、类型、主体、事由、责任、性质等进行了基于档案资料的初步研究,同时指出即便是清末边疆多民族地区,保状及其所承载的"诚信"等价值理念也同样构成该地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在联接官与民、国家与社会、边疆与中原,保障与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家大一统在清末新疆的推进和拓展也尽显其中。
2021年01期 v.49;No.213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 曾留香;邹定霞;
以往研究多强调明初理学"存理灭欲"对诗歌发展的消极影响,而理学关注人的主体意识的一面被忽视。明代理学家薛瑄的诗歌重视自我表达、开拓个人精神世界、书写自我性情趣味,他将主体的审美意趣与客观的物象相互渗透,形成一种有情、有我、有悟的"曾点气象",从而发扬了理学本身所倡导的主体意识和自得之趣,为诗歌创作找到一条兼容理学精神与文学趣味的路径。明代诗歌没有停滞于台阁体的呆板纤弱之途,走向了关注主体自我,重视个性表达的符合明代文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道路。
2021年01期 v.49;No.213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 卜兴蕾;
有别于史传记载,王勃自述写作《采莲赋》的背景,说明其创作动机缘于对前人同类赋作意有不满。然而王勃在实际写作时,其《采莲赋序》中勾勒出的"赋芙蓉"的传统,也正是作者借鉴、摹仿、转化的主要对象。通过梳理六朝文学传统,讨论前代同类作品的特色,可以见出诸赋与王勃赋文的同异,以此了解《采莲赋》的独特笔法及其背后的创作心理。
2021年01期 v.49;No.213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 都轶伦;
明中期吴中文人在仕与隐、进与退之间的反复踟蹰、徘徊,构成了他们主要的人生困境。表现为他们对科举既执着又批判、既不放弃又不力务,对仕途既不断求取而又浅尝辄止。其矛盾心态之成因,主要在于文化观念等内部因素。关注个体生命、崇尚审美、感性而疏离政治的吴中地域文化性格,以批判科举时文为基点的古文辞好尚,成为了他们进取的阻力。吴中乡居文人之间深挚且具有包容性的交游圈,以及吴中地域文化自守观念,又为他们提供了退守的空间。但最终,在科举时风与家族责任的巨大压力下,近乎仪式的入仕经历仍是摆脱这种仕隐困境的必要途径。
2021年01期 v.49;No.213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邵洪亮;何晓璐;
关于"把"字句中"把"后NP的有定性问题在学界争论已久且尚无定论。文章着眼于句子的交际功能,将"把"字句分为陈述性"把"字句和祈使性"把"字句两类。考察发现,二者在"把"后NP的有定性上存在明显差异:陈述性"把"字句强调已然的处置结果,重在叙事,与有定NP和无定NP均可兼容,而祈使性"把"字句强调未然的处置目的,重在施为,只能与有定NP兼容,不能与无定NP兼容。此外,两类"把"字句的"把"后NP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细微区别。
2021年01期 v.49;No.213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 朱文清;张延成;
重动句(SV_1OV_2C)的本质特征是谓语部分重复使用了同一个动词。一般以为V_1和V_2中一个为另一个的复制,但语感、事实和有关成果显示V_1已经去动词化,V_2却具有典型的动词特征;如果一个是另一个的复制,重动句的生成必将崩溃。为了消解这一悖论,我们利用形式句法理论,分析了重动句的动态生成,揭示了问题的实质:V_1和V_2确是同一动词的重复使用,但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复制,两者都是源词V的复制,V_以词根的形式存在。词根在语类上为中性,介于N和V之间,被置于一个名词性环境,结果就是名物化;被置于一个动词性环境,它们就成为动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V_1和V_2虽是同一个源词V的复制,两者却有着不同的性质。
2021年01期 v.49;No.213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 焦浩;
"大教授""重大嫌疑人"等结构中,有义素从中心语的词义、语素义中析出并参与定中关系的建构,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义素析出"。义素的析出是以语法组合为前提的,语法与语义关系不一致是激发义素析出的根本原因,析出义素是定语与中心语组合的语义基础。实际上,"大"修饰的是"教授"的析出义素[+学术成就],"大教授"指学术成就很大的教授;"重大"修饰的是"嫌疑人"的析出义素[+犯罪嫌疑],"重大嫌疑人"指有很大犯罪嫌疑的人。析出义素是沟通"大+指人名词"结构语法与语义的桥梁。
2021年01期 v.49;No.213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 宋增文;
文章从构式压制角度考察"是+能愿动词_双+的"的构式特征及其能产性。该构式性质为表判断的"是"字句,是谓词隐含的结果。谓词隐含受制于构式压制,"能愿动词_双"经构式压制被赋予了谓词性功能。该构式的构件特征包含"的"字结构的物性角色和"能愿动词_双"的去范畴化,构体特征侧重表达凸显强调和主观评价。由其衍生出的"能愿动词_双+的"构式在"可以""应该""必须"三个词上具有话语应答标记的功能,这是高频使用后语用泛化的表现。
2021年01期 v.49;No.213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 王连盛;
文章基于"死"的使用环境,对补语"死"的语义特征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多义构式"V+死"由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的扩展过程。研究发现,"V+死"搭配的宾语由生命体受事到非生命体受事再到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最后到生命体对象,能够进入的动词由强动作、强致使性动词到弱动作、弱致使性动词再到心理动词和性质形容词,搭配的主语由生命体施事或非生命体致事到只能为生命体施事再到生命体感事。而"V+死"的扩展,则包含"V+死_1"到"V+死_2"再到"V+死_3"和"V+死_1"到"V+死_(1/4)"再到"V+死_4"两条路径。
2021年01期 v.49;No.213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