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在西域——以于阗为考察对象

    王启涛;

    文中所言“中国通用语言文字”,指汉语汉字,既包括通用书面语-文言文和规范正体字,也包括以首都之音为基础音形成的通用口语和通行字。文章基于大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首先论述了于阗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然后从行政、军事、经济、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角度论述了汉语文在于阗的通用语言文字地位,同时还论证了汉语文与汉文书在遣词造句和行款格式上对于阗语文及于阗文书的重要影响。汉语文在新疆作为通用语言文字,源远流长,这是历史的必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2025年03期 v.53;No.239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考察

    唐元超;王娟;

    文章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考察,探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及其政治逻辑。研究指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并非西方理论中的“分权”或“对抗性自治”,而是以超越历史局限、促进平等团结为出发点,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作型自治”。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策文本与领导人论述,文章揭示该制度的双重正当性:在价值层面,其以消除民族隔阂、构建“民族大家庭”为目标;在实践层面,其通过中央主导的区域性自治安排,突破西方传统族裔分界逻辑,强调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现代化理想。研究发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路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其建立过程遵循中央统筹下的协商型治理模式,自治区域划界不以民族人口占比为标准,而是注重资源整合与发展效能。研究结论认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本质上是“实质理性”导向的政治设计,既超越了历代王朝边疆治理体制,也区别于苏联式多民族联邦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代治理提供了以“发展共享”为核心的制度范式,这对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03期 v.53;No.239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论“中华民族”根本法意涵的三重向度

    叶松奇;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从宪法学视角深入研究“中华民族”概念之丰富意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2018年修宪正式将“中华民族”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中华民族”作为统摄中国56个民族的上位概念,其内涵须从三个向度上理解。在历史向度上,宪法序言前五段陈述了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文化共同体转变为自觉的现代民族实体,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民族(state nation)”的历史过程。新中国的建立回应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诉求,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之统合,因而具有正当性。在整合向度上,“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整合的工具理性,其一方面为各民族超越狭隘“族群”观念进而塑造“国家民族”层面的认同提供了基本概念框架;另一方面也为公民践行其自由提供了基本文化要素及制度设施,塑造了公民对共同体的依附感与服从性。在超越向度上,一方面,“中华民族”作为“伟大复兴”主体,使“国家根本任务”的内涵得以在“国家”“民族”及“人民”三个面向上展开;另一方面,作为情感勾连符号的“中华民族”超越了公民身份与主权边界的限制,助力海内外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

    2025年03期 v.53;No.239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历史学研究·西域史专题

  •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玻璃器的考古学探析

    成倩;郭金龙;崔剑锋;王博;沈大娲;

    玻璃器作为造型多样、色彩丰富的一类奢侈品,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且末是丝路南线上的一个绿洲城邦,关于它的史料记载寥寥,因此学界对其社会与文化认识匮乏。本文以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公共墓地遗址出土玻璃器为研究对象,在42件样品化学成分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且末出土玻璃器划分为铅钡、高钾、钠钙泡碱和植物灰玻璃四种类型,并对可能的产地来源进行探讨;针对已出土玻璃器的三座代表墓葬,结合形制及其随葬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了出土玻璃器与墓主人的关系。本文认为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玻璃器反映了且末居民的生活及审美,以及以且末为代表的丝绸之路南线城邦与同时期其它古国文明直接或间接交流的历史。

    2025年03期 v.53;No.239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0K]
  • 明代忠顺王绝嗣与哈密危机的爆发

    柴学智;

    明廷为经略西域、稳固西北边疆置哈密卫,并封蒙古贵族为忠顺王,使其履行藩屏甘肃、领袖西域、引导朝贡以及传递夷情的职责。明代天顺年间,哈密忠顺王绝嗣,导致哈密卫长期处于无主状态,并无法正常地发挥其羁縻卫所的作用。明代哈密危机的爆发,除了有土鲁番的崛起并逐渐东进的因素以外,哈密忠顺王的绝嗣以及明廷对此问题的处置失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025年03期 v.53;No.239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区域国别学研究·中亚和南亚专题

  • 乌兹别克斯坦数据本地化的动力因素及其对“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潜在影响

    徐鹏;张青磊;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中产生了海量数据流和信息,给数据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维护网络安全,实现数字经济转型以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乌兹别克斯坦修改了《个人数据法》,要求本国所有个人数据库的所有者和运营商仅在本国数据库存储和处理公民个人信息,并建立了相应的执法体系。这一数据本地化制度可能会弱化“数字丝绸之路”参与国的数据安全防护效果,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引发数据合规风险。塑造数字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构建数据安全治理合作机制,加强数字技术合作,有助于优化中乌数字合作路径,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深入发展。

    2025年03期 v.53;No.239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从单边主导到多边共助——阿富汗问题国际援助格局之变及趋势

    杨路;

    以2021年美军撤离为分界线,阿富汗问题国际援助格局从美国单边主导转向周边国家积极参与的多元治理。本文梳理了阿富汗问题产生以来的国际援助格局演变,重点分析了当前由周边国家积极参与的援阿格局。与美国单边主导的援助格局相比,当前援助机制的外部特征更加显著、机制间竞争性更为突出、组织形态以非正式性为主。新格局有助于缓解美西方国家对阿富汗的制裁,敦促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并融入国际社会。随着阿富汗局势的稳定,未来援阿格局或将呈现机制复杂性降低、外部性下降、关键邻国角色凸显的新趋势。

    2025年03期 v.53;No.239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经济学研究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的经济效益与机制分析

    李豫新;郭泽华;

    评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政策,对于实现当地经济转型、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与财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引致的经济效益、内在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虽助推地区经济产出的增加,但不利于经济动力的培育,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研究表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产出的增长并非源于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而是地区政府为获取短期经济效益、选择扶持传统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异质性分析表明,资源枯竭型城市距离中心城市越近,越倾向于选择“路径依赖”,而非通过改善营商环境为经济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2025年03期 v.53;No.239 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 数据要素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突破路径

    徐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这为数据要素推动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政策导向。金融强国建设的历史演进历经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化期及金融国际化与全球金融治理参与期,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结构。数据要素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表现在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和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提升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统筹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动态平衡。其内在逻辑表现为精准风险防控以增强金融安全稳定性,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以扩展金融创新空间,促进跨境数据流动以支持金融业务全球化,以及优化资产配置效率以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然而,数据要素在推动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也面临数据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所发挥的效应不均衡、金融数据交叉学科的人才体系不完备、金融数据治理标准与监管法规不完善,以及数据要素与金融高水平开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需构建均衡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数字平台,健全金融数据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金融数据治理的标准与监管法规,完善数据要素与金融高水平开放协同机制,以有效把握数据要素带来的机遇,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和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53;No.239 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法学研究

  • 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的正当性边界与制度约束

    杜雨钊;唐力;

    当前,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同时在审判实践中引发了效率与公正的内在张力、法官主体性消隐危机、当事人诉讼权利侵蚀风险,理论上还面临着人机协作责任划分困境、价值判断机械化、伦理框架缺失等难题。为调和人工智能应用司法领域的“人—机”矛盾,宜划定人工智能司法辅助的正当性边界,包括坚守司法权不可让渡的工具性边界、以当事人权利保障为核心的程序可控性边界,以及坚持司法责任制人类中心主义的责任性边界。制度上应将算法治理融入诉讼法规范治理体系,创新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应用场景下的程序权利保障机制,在实现技术与法律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构制度体系。未来,宜采取立法与司法解释双重规范进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辅助效能。

    2025年03期 v.53;No.239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功能主义视阈下通用人工智能(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证成

    王菁菁;

    伴随智能技术的迭代突破,通用人工智能(AGI)实体的出现与发展将深刻解构传统社会关系。前瞻性厘清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之正当性论题,是法学回应智能时代人机社会关系之问的题中之义。通过预设无人驾驶汽车侵权场景,可清晰透视AGI实体私法规制困境,进而揭示出技术革新背景下私法规制的失灵与乏力。现阶段,学界对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的探讨多囿于理性、欲望、工具三重维度的客体论范式,未能充分回应其在概念范畴、本体状态、价值目标及认知模式层面呈现的异质性特征。作为调适社会关系的规范载体,唯有将新型人机关系纳入私法规制范畴,方能有效实现技术要素效能释放与社会秩序稳定等核心功能。因此,基于理论更新与实践适用之考量,以功能主义法学理论为路径、以法律拟制为方法、以法律功能实现为动因,可达成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的工具性建构。

    2025年03期 v.53;No.239 11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文学研究

  • 唐蕃古道上的和亲使者与诗歌吟唱——由新出《唐郑惟忠墓志》展开的考察

    于文哲;

    依据新出《唐郑惟忠墓志》拓片,不仅可以补充、纠正新旧《唐书》本传等史料有关郑惟忠记载的不足与讹误,确切考知郑惟忠的姓名、郡望、家世、仕履、文学创作与交游情况,还可以对郑惟忠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史事及相关文学活动作进一步讨论。郑惟忠作为和亲使者,以副使的身份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对于开通唐蕃丝绸之路、加强唐蕃交流做出了贡献。围绕金城公主入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催生了中宗时期的一次大型宫廷诗歌创作集会,共有十七位著名诗人参与,产生了一批以和亲为主题的宝贵诗作,形成了一道壮观的唐代“丝路”文学景观。诗作中关于唐蕃古道的行旅意象和文学想象,使唐蕃古道成为又一条承载了文学记忆与文学传统的“唐诗之路”。由新出《唐郑惟忠墓志》展开的考察,将有助于唐蕃关系史及唐代丝绸之路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2025年03期 v.53;No.239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 清代湘阴文人徐世佐的戍疆经历及贡献考论——以《出塞集》为中心

    姚晓菲;

    湖南湘阴人徐世佐于乾隆年间被发遣至新疆效力。他辗转新疆多个义学书院掌教、主持考试,为新疆文教事业的发展,以及新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做出了一定贡献。徐世佐在遣戍期间创作了大量与西域有关的诗作,记录了自己在西域的经历、见闻等,将其收录于《出塞集》。通过爬梳勾稽这些诗作,考述徐世佐遣戍新疆的缘由、经历及贡献,可弥补与纠正现有文献中有关记述的缺失和谬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清代中原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历程。

    2025年03期 v.53;No.239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人民日报·星期文艺》与新中国文艺批评话语实践

    郭诗亮;

    创设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从文艺批评和创作实践上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文艺体系的建构,并在彼时建立全国文艺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破旧立新”的强烈诉求和文艺界人士对“新的人民的文艺”的理解差异,促使《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刊发的文本呈现出某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文艺界的思想状态,及此后文艺运动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原因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2025年03期 v.53;No.239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语言学研究

  • 极量评注构式“(X)岂止是Y,简直(就)是Z”的表意机制与语用功能

    陈红燕;陈昌来;

    极量评注义构式“(X)岂止是Y,简直(就)是Z”由评注对象S1、超预期义小句S2和极量评注义小句S3共同组成;构式主要表意机制为强化,强化手段为言者主语隐含、主观语义成分叠加、从高量到极量评注语义递进;构式主要语用功能为凸显极量评注、吸引互动关注;“(X)岂止是Y,简直(就)是Z”构式的语义理解和语义接受高度通达,能产性极高,属原型性连贯小语篇;相对“哪里是Y,简直(就)是Z”构式,“(X)岂止是Y,简直(就)是Z”语义强度更大,交互主观性更强,更适用于叙述性语篇。

    2025年03期 v.53;No.239 15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 新兴评价构式“谁还不是NP”的话语互动功能及事件类型

    武蕾旭;李思旭;

    “谁还不是NP”是一个活跃在对话语境中的半图式新兴评价构式。该构式主要用在“陈述-反应”“评价-回应“”询问-回答“”质疑-反驳”相邻对中。话语互动功能在四类相邻对中分别是为陈述信息或回应信息提供理由、寻求认同、为询问或回答提供理由、直接进行反驳回应或为反驳回应提供理由。“谁还不是NP”在语境中主要涉及A-events、B-events、AB-events、AB-events四种事件信息类型,在不同相邻对中涉及的事件信息类型略有不同。

    2025年03期 v.53;No.239 1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注意事项

    <正>为执行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依照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要求,来稿务请注意以下事项:一、来稿请注明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县)地名、邮编、摘要、关键词(以上项目提供英语译文),基金项目稿件须在篇首页地脚标注项目名称和编号。摘要用250-400字以写实性文字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关键词选反映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的词或词组3-5个,用分号分隔。来稿一般以10000字左右为宜,有关书写格式、标点和数字用法、图表式样均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作者简介必须提供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2025年03期 v.53;No.239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下载本期数据